pg游戏官网登录入口-救活中创新航,宁王狂砸400亿,它才是真正的新能源之都
编者按|
“双碳”战略目标提出即将迎来4周年,中国经济的底层逻辑已经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为适应碳中和新时代发展,各级地方政府积极转型升级,拥抱低碳绿色经济,光伏、风电、氢能、动力电池、新能源汽车等行业企业也快速取代水泥建材、纺织印染等高耗能行业,成为第四次工业革命时期招商引资工作的重中之重。
在此过程中,各个地方政府结合自身的资源优势、区位优势、政策优势、人才优势等,全力扶持新兴产业的发展,以期冀着能够在碳中和这条康庄大道上快速实现高质量发展。
此背景下,「能源严究院」、「储能严究院」将陆续推出《新能源商业地理》系列报道,将从宏观、中观、微观等不同角度解码地方经济新动能。
《新能源商业地理·江苏篇》,本期,让我们走进江苏常州。
文/马沙沙编辑/杨倩
头图来源/常州市政府官网来源/储能严究院
核心要点速读
常州市吸引力储能新质生产力的关键词:
大运河、常州港,交通兴、则工业兴:作为长三角中轴的枢纽城市,工业运输综合物流成本更有性价比;
趋近完整的“一条龙”产业链:储能和动力电池制造业各环节供应链完整度高达97%,覆盖核心且供应紧俏的制造零件产品;
新能源产业与城市规划建设融合:政府投资“投早、投小、投硬科技”。
江苏省常州市,享有“中国新能源之都”的美誉。
这座苏南小城别名“龙城”,素有“龙兴之地、八邑名都”之称,拥有6000年灿烂历史,2500年前为春秋淹城,唐宋时期为“中吴要辅”,苏东坡在此终老。
△图片来源:常州市政府官网
虽然土地面积排名江苏省倒数第二,但常州不止有厚重的历史底蕴,更是“苏锡常”、上海大都市圈核心成员,拥有着闪亮的工业名片。
2023年常州新能源领域制造业产值7680.7亿元,增长15.0%。动力电池、新能源汽车、光伏产业三驾马车带领常州狂飙,崛起为世界级产业高地。
全球Top 10动力电池巨头中,就有宁德时代(江苏时代、时代上汽)、比亚迪、中创新航、韩国SK集团(北电爱思特)4家落地于此,动力电池超级独角兽蜂巢能源总部也设立在常州。
此外,比亚迪、理想汽车等一线新能源整车企业,天合光能、亿晶光电、亚玛顿、顺风光电、裕兴股份等光伏企业,以及锂电池关键原材料细分领域龙头贝特瑞、科达利、恩捷股份、星源材质、科达利、璞泰来等一批配套企业均在此布局生根。
以天合光能为例,这家光伏巨头1997年起步于江苏常州,并在此设立全球总部,经过27年发展,已成为中国民营企业国际化开拓领跑者。据InfoLink 2023年全球组件出货排名,天合光能排名第二。当年该公司营收也突破千亿大关,并且自2015年起就开始实施光储双轮驱动的发展战略。
在天合光能等一批链主的带动下,常州市的新能源产业已形成要素集聚、细分品类、高协同性的特点,且市场成绩斐然。
据统计,自2022年起,常州市生产的动力电池销量约占全国销量的五分之一、江苏省的二分之一,2023年产量达108.5GWh。
常州市电池产业供应链完整度高达97%,在电池正负极、隔膜、电解液、电芯等核心产品环节集聚了30多家全国乃至全球龙头企业的生产基地。
受益于动力电池产业温床,常州储能产业搭上快车蓬勃发展,相关企业多达1675家。围绕电池材料、电池单体、电池系统、研发检测等环节,常州早已形成“一条龙”产业链,此外还有天目湖先进储能技术研究院、中航锂电研究院、巴斯夫—长三角物理研究中心新能源汽车及储能联合研究中心等研究平台。
而伴随比亚迪常州生产工厂开设四年以来带动的协同效应,截至2023年,常州市新能源车产量达到67.8万辆,同比增长97.3%,也占据了江苏省新能源车整体产量的半壁江山。
在过去的一年里,常州市每分钟就能够生产下线1辆新能源车。
而这些新能源车,会被分批运到常州市的录安洲码头,接上公共驳船,从常州港启航发往上海洋山港,远渡重洋。
01“长三角中轴枢纽”
常州市的工业兴,兴在水路,兴在交通。
常州市是京杭大运河沿线的重要城市。宋代《太平寰宇记》曾形容常州市是“三吴襟带之邦,百越舟车之会”。
△图片来源:常州市政府官网
水路交通的便利,催生了现代民族工业在常州市的快速发展——沿着京杭大运河自西向东,运河水会流经如今常州市的新北区、天宁区、经开区、武进区,全场约45.8公里,也会流过了见证过常州市百年工业发展变迁的39座工业厂房遗址。
据统计,常州市境内共有航道136条,航道总里程1155.69公里,其中,等级航道385.04公里(包括三级航道154.5公里),等外级航道770.65公里。通航交通船闸2座,航标39座,省干线航道辖市(区)通达率100%。
1991年,常州港第一座长江码头、位于魏村的德胜港3000吨级作业区工程竣工投运,结束了常州市没有长江港口的历史。
如今,常州港形成了由录安洲港区、圩塘港区和夹江港区构成的“一港三区”的发展格局,通过常州港,向北,可以经新孟河出长江口与沿海各港口相连,又由高港进入下里河,贯通苏南、苏北地区的全部水网;向南,又可以由德胜河进入知名的内线水路京杭大运河,与常州奔牛港相衔接。
2003年,常州港成为国家一类开放口岸和江苏省地区性的重要港口。2015年,常州港录安洲码头4号泊位运行,成为常州首个可以停泊10万吨级以下货轮的码头。
但是,由于新能源汽车、锂离子电池等产品均属于按《国际海运危险货物规则》里分类的第九类危险货物,在2023年5月以前,常州市出口的新能源汽车、锂离子电池整车运出只能从公路转向上海港、太仓港,或走铁路转向宁波港。
为了解决这个不便利因素,在常州市商务局的牵头协调下,2023年5月,常州港获取危险货物作业附证,2023年8月又获取堆场危险货物作业附证,成为长三角地区继上海港、宁波港之后,又一个具备危险货物作业资质的港口。
自此,常州港具备了新能源汽车整车出口的承载能力,这也才有了如今在录安洲码头能看到的整车装驳的繁荣景象。作为上海港的中转枢纽港,常州港的服务功能和区域辐射能力正在逐步加强。
而在2022年发布的“十四五”交通规划中,常州市还给自己定了一个小目标,那就是:
未来五年,将常州市打造为“长三角中轴枢纽城市”。
将如何打造?该规划指出:“公、铁、水、空” 运输方式齐全优势,强化 “三港一区” 融合发展,提升其综合港务区发展能级,形成国际接轨、内外循环、畅通高效的综合交通枢纽。
2024年开年,常州市发布最新交通建设目标:全年计划完成交通建设投资200亿元以上,加速启动2条铁路、6条高速公路、2条智慧快速路的建设或扩建工作,还将扩建常州奔牛机场航站区、启动常州南站的建设和运河航道的政治工程。
其实,地处江苏省南部的常州市,如果从便利产业出口的角度来看,其区位优势并不显著,但如果立足长三角地域,常州市的位置又恰好在一个黄金分割点——它与长三角经济区两个最大的经济体上海市、杭州市接近等距相望。
并且,江苏省内的重要工业城市南京市、无锡市、苏州市都在常州市的1小时交通圈内——这里东西南北方向均贯通着运输大道:东边,常州市与江苏省无锡市相邻;西边,与江苏省南京市和镇江市接壤;南边,与江苏省无锡市、安徽省宣城市交界;而北边,是出海口和滚滚长江。
△制图:Tomchen1989, NordNordWest
因此,虽然长三角地区的城市“高手如云”,但“二线小城”常州市,也依旧凭借着优秀的区域产业协同能力、便利的交通,尤其是独特的水运资源带来的更有性价比的综合物流成本,吸引着大量工业企业尤其是新能源企业到此落户。
02新能源投资热度第一城
当沿着流经常州市区的京杭大运河,从延陵东路望向戚墅堰方向,还能看到4座显眼的、建于20世纪90年代的大型电厂冷却塔静静地屹立在穿城而过的沪宁铁路旁。
这是如今江苏华电戚墅堰发电有限公司所在地,而其前身是怀揣实业救国情怀的清末举人杨廷栋于1921年创办的震华电厂,为当时苏南地区最大规模的电厂,奠定了常州市现代能源产业的开端。
此外,以纺织等轻工业闻名的常州市也有重工业制造的底气:这里既有1989年由清政府投建的吴淞机厂,在改革开放后,其生产的机车在中国铁路前五次大提速改革中担当“动力先锋”;还有1913年建设的常柴厂,是中国最早发展内燃机的企业之一,后来成为全国农机行业和常州市的第一家上市公司常柴股份,并早在2017年起便开始布局新能源产业。
2017年10月,常柴股份旗下基金协同创新投资与鼎盈投资共同出资5亿元,发起设立江苏厚生新能源,实施“厚生锂离子电池隔膜项目”。
该项目规划投资20亿元,计划建设湿法隔膜生产线12条。由于湿法隔膜设备工艺复杂,扩产建设周期往往需要两到三年,但业界分析认为:隔膜,将是锂离子电池四大材料中竞争格局最优的赛道。
2021年,厚生新能源首批四条隔膜生产线建成。如今,成立近7年的厚生新能源,拥有了江苏省常州市、山西省太原市两大生产基地,仅在今年一季度,隔膜出货量已达到七千余万平米。
事实上,在这座土地面积仅有43.72万公顷的苏南小城,已经集结了动储电池上游关键材料隔膜产品的两大全球巨头。
全球隔膜龙头云南恩捷股份,于2021年6月投资52亿元、16亿元,在常州市金坛经济开发区建设锂电隔膜项目和铝塑膜项目基地,其湿法隔膜产品出货量占据全国近一半。
而占据全球20%隔膜销量、市值超过千亿的干法隔膜龙头星源材质更是率先在常州布局生产基地。2017年投资20亿元在该市投建了一条产能达10亿平方米的湿法隔膜生产线,又于次年再次投资30亿元引进13条干法隔膜生产线、36条涂覆隔膜产线,在常州市实现了全产品布局。
但这些产能仍然无法满足全球市场需求。从2022年起,隔膜产品成为了电池行业的“紧俏货”,包括宁德时代、中创新航等巨头也在扎堆向上游隔膜供货商“提前付款订货”——这种供应链领域经典的“下追上”“大追小”的现象,清晰地反映着电池产业的竞争焦点。
常州市工信局数据显示,在国家工业41个大类类目中,常州市的企业覆盖了37个;207个中类中,常州市的企业覆盖了191个;666个小类中,常州市的企业覆盖了600个——如此紧凑和集中的工业供应链布局令人惊叹,放在全球城市中也难得一见。
早在上世纪60年代,常州已是全国三大乘用车制造基地之一。从曾经的纺织、机械、家电产业,到如今的房地产、汽车、新能源产业,常州市对于打造产业链集群已是驾轻就熟。
“常州并不是资源型城市,土地面积和人口数量在省内排不到前列;区位也相对劣势;上海和省会南京的‘风’经过苏州和无锡之后,到常州所剩无几。”时任常州市工信局产业政策处处长孙志宏曾表示:“我们的优势就在于工业门类齐全和产业配套能力强。”
在胡润研究院发布的《2023年胡润中国新能源产业集聚度城市榜》中,常州市是唯一入选Top 10的二线城市,且排名较上年上升一位。
并且,胡润研究院还结合重大投资事件数量和投资金额等权重数据,给予了常州市“投资热度指数”的最高分,位居全国城市首位。
得益于产业链优势,2023年,常州市GDP迈过万亿元台阶,成为全国人口最少、地域面积较小、人均GDP水平较高的“万亿之城”。万亿之后再出发,常州市对于新的经济增长点,除了继续锚定“国际化智造名城、长三角中轴枢纽”的发展定位,还要进一步加大力度培育、扶持、引进总部企业。
常州市的目标是:到2025年,全市总部企业数量达100家以上,百亿级总部企业达20家以上。到2030年,总部经济发展能级显著提升,成为长三角地区具有重要影响力的总部集聚地。
而当回顾十余年前,“总部经济”还只是北京、上海、深圳这些一线城市或者苏州、成都这些新一线城市的“主场”。如今,以常州市为代表的具有工业基础、水路交通、建厂优势的地级市开始崛起,为总部经济的下沉发展带来前所未有的机遇。
03宁王落子
2016年,经过多方考察,宁德时代落地常州溧阳,成立了江苏时代,打造其长三角制造及研发基地,该公司也是“宁王”在江苏成立的唯一一家全资子公司。
在此之前,溧阳已聚集了一批动力电池及配套产业,成为吸引宁德时代前来的重要因素。
早在2011年,美国波士顿电池公司就在溧阳投资5亿美元,建设亚洲最大的三元锂离子超级电芯工厂。虽然该公司日后在产业变革大潮中落寞出局,却吸引科达利、璞泰来等配套企业聚集。科达利日后更是成为宁德时代第一大电芯外壳供应商。
“宁王”落子常州的同时,也吸引了60余家配套企业入驻常州,并在次年登顶全球新能源动力电池装机霸主。如今,宁德时代在溧阳投资规模超400亿元,仅次于其总部。
而常州市政府不仅只是招商引资的推动者,也是用“真金白银”积极投入新能源企业的“投资者”,甚至是“救市者”。
2017年,由于新能源补贴退坡、磷酸铁锂电池市占率不断走低,产品低毛利率、极度依赖补贴政策的中航锂电陷入亏损危机,并令其母公司四川成飞集成几乎步入了退市边缘。
彼时,常州市金坛区政府出手救助,通过资产重组成为中航锂电的实控人,让中航锂电总部从洛阳市移户至常州市。
之后,中航锂电变更技术路线,为乘用车供应三元锂电池,实现了强势反转。
2022年10月6日,中创新航(中航锂电于2021年更名)在香港证券交易所上市,成为港股首家动力电池上市公司。其招股书显示:2019年-2021年,中创新航的净利润分别为-1.56亿元、-0.18亿元和1.12亿元,而同期来自常州市政府补助及补贴分别为3.09亿元、1.35亿元和3.65亿元。
投桃报李的中创新航董事长刘静瑜,也在2024年的两会提案中,提出支持常州升级为国家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为常州打造“新能源之都”提供更多动能。
事实上,双碳目标实施以来,常州市政府和常州市国有企业纷纷加速了针对新能源领域的政府和国有资产投资布局。
据统计,截至2023年,常州市已经组建了总规模超百亿元的10支新能源领域子基金,累计投资本地新能源项目28个,撬动超200亿元社会资本。而由常州市的市、区两级国有资金出资设立主投新能源领域基金已有29支,总规模达到318亿元,已累计投资常州市本地新能源项目80个,撬动社会资本投资超300亿元。
2023年10月,常州市财政局联合市属国有企业又共同发起设立了总规模50亿元的常州新能源产业投资基金,通过参股市场化子基金和直投支持常州市新能源产业集聚发展。
投资动作频频的常州市,鲜明的政府主导资金特色,也导致近年来常州市经常被拿出来与“风投之城”合肥市比较,不少人认为,常州市的发展轨迹就是下一个合肥市。
但常州市的政府投资与“合肥模式”差异甚大,目标也不甚相同。
被誉为“光储硅谷”的合肥市,流入新能源行业的主要是产投基金,投资目标“招大投强”,从其投资蔚来新能源汽车的案例可见一斑,以此产生新能源产业的协同效应,吸引更多上下游产业链的企业进驻合肥市。
而位于长三角地区的常州市,民营资本相对发达,其工业实业投资历年来一直以民营资本唱主角,即使在发生金融风暴和制造业利润下滑的时代,民营资本也固守在制造业实业领域。
常州市政府引导的产业投资,则聚焦在了更远的中长期布局,招商重点也不再是“缺什么招什么”,而是围绕已有支柱产业,选择“强链”“补链”“延链”的创新企业。
由此,在新能源产业领域,常州市政府的投资规划是:引导各类资本在新能源产业领域“投早”“投小”“投硬科技”,并从2023年起,让常州市级产业投资基金与科创基金连续三年以不低于50%的额度投向新能源产业,加速裂变扩张。
2025年,常州市规划的新能源产业规模将要超过万亿元。而在资本领域,常州市也有一个小目标:计划到2025年末,全市上市公司达150家左右、总市值突破2万亿元。其中,新能源板块市值超过万亿。
截至当下,常州市已经拥有5700余家规上工业企业、近3700家高新技术企业、200多家隐形冠军企业和近百家上市企业。
4月8日,中瑞股份成功登陆深交所创业板,成为常州第98家上市企业。据悉,该市上市后备企业更是高达608家。
2023年8月,常州市人民政府宣布拟组建“常州新能源集团有限公司”,注册资本10亿元,重点围绕分布式光伏、充换电设施、氢能、新型储能、虚拟电厂和综合能源服务等六大应用领域开展布局。
产业热度的背后,最离不开的是政府对优质营商环境政策上的规范指引。
2024年6月1日,《常州市新能源产业促进条例》即将施行,这也是中国首部新能源产业促进条例。该条例再次明确,常州市要强化新能源产业链建设要素支持、完善新能源产业发展服务保障体系,重点打造太阳能、氢能、风能、动力电池、新型储能、新型电力装备、新能源汽车等产业。
在新质生产力的推动下,常州市的“发展之势”也正在加速储备成为“竞争之能”。
原文标题:救活中创新航,宁王狂砸400亿,它才是真正的新能源之都